——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以体铸魂·非遗传承”暑期团队深入市非遗保护中心学习调研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7月9日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以体铸魂·非遗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高慧妮、邓昶怡的带领下,专程赴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深度研学调研。此行旨在系统梳理咸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聚焦体育类非遗项目,探索“体育+非遗”融合传承的创新模式,为活化地方文化瑰宝贡献体育人的智慧与力量。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金顶挑老师热情接待了师生一行,并亲自引导参观讲解。在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中,团队依次探访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表演艺术和民俗五大主题展区。从赵李桥砖茶历经时光的陈香,到通山木雕巧夺天工的细腻刀法;从赤壁脚盆鼓撼人心魄的浑厚节奏,到崇阳提琴戏婉转悠扬的独特唱腔,成员们无不被咸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民智慧所震撼。咸安桂花糕的甜蜜、嘉鱼野藕吊锅的鲜美、赤壁鱼糕的精致,不仅展现了地方饮食特色,更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则彰显了传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春节的戏凤凰、清明的祭祖踏青、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守月华……这些鲜活的岁时节庆习俗,生动勾勒出咸宁独特的地域风情画卷。


学习体验结束后实践团队与金顶挑老师就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金老师介绍,咸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个,非遗保护工作已从重申报转向重传承发展。“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融入现代生活,开展非遗调研需要深入田间地头,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优先把非遗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再谈传承和发展。”他特别强调。指导老师高慧妮、邓昶怡结合体育学科特色和暑期实践规划提出构想:团队将在全面了解咸宁非遗概况的基础上,聚焦1-2个极具特色且与体育关联紧密的非遗项目进行“深扎式”学习研究,并计划利用“暑期爱心托管班”等载体,创新性地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古老技艺拥抱青春力量,走进现代生活。

基于前期调研和体育专业优势,金顶挑老师重点推荐并大力支持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学习崇阳字门矮桩拳和渡普龙舟两项极具体育文化特质的非遗项目。这两者不仅是咸宁宝贵的文化标识,更是体育精神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实践团队高老师和邓老师表示将以此为重点突破口,深入研究其历史脉络、技术体系、文化内涵及当代发展难点,探索如何运用现代体育教学理念、科学训练方法与新媒体传播手段,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设计更易于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普及的传承方案。
“这次‘破冰’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认知的深化,更是一次使命感的唤醒。”实践团队学生代表表示,“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既要‘守’其文化基因之‘正’,更要‘创’其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之‘新’。作为新时代的体育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者、欣赏者,更要发挥我们的专业所长,成为创新传承的实践者、推广者。我们将努力架起非遗传承与高校智力、青年活力之间的桥梁,让咸宁的‘传统文化’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据悉,此次调研学习为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以体铸魂·非遗传承”团队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指明了精准的行动方向。团队将带着在非遗中心获取的宝贵信息与金老师的殷切期望,深入乡村社区,走近传承人,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力求在服务地方文化保护传承中贡献出体育人的力量。
